前日发布的《2010中国薪酬白皮书》显示,“京沪广深”四地本科毕业生起薪相比较,广州的2161元最低。
大学毕业生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,人和人既然不同质,肯定不同价所谓低薪,应该也是不同地域和行业内的相对低薪。而且,国人皆知这个数据统计上“平均”的奥妙,这个数字或许不能说明太多问题。
不过,同一天的另一条新闻,却又很容易将人往“不公平”方面去想:广州市下月起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100元/月,首次超越省里公布的标准,位列国内一线水平——这个指导标准挺高的,为何广州本科生起薪却比别人低?
生出这般感叹,实属正常。毕竟,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,第一个月的收入,仅仅是在收回高昂教育成本、忍受高成本生活这漫长征途上迈出的第一步。“我拿着一麻袋钱去上大学,换来了一麻袋书毕业了,我用这袋书去换钱,却买不起一个麻袋”——网络疯传的某应聘大学生的感慨,道尽个中纠结。
其实,最低工资属于一次分配的范畴,靠提高最低工资指导标准或实际起薪来提高社会平均工资,很不现实。跟着不可靠的感觉走,会不自觉地人云亦云。大学毕业生与其期待起薪如股市一样也有振荡调整,倒不如承接市两会时的热门议题,呼吁“广州职工平均工资涨幅应该与GDP涨幅同步”。
前天,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,就提到“要切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,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……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”。显而易见,提高工资水平,是“体面劳动”的充分必要条件之一。
目前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高校集中城市存在的“蚁族”,据称最受关注的是无“三险”和劳动合同、处于“半失业、低收入”状态的大学毕业生,这帮劳动者的生存现状自然谈不上体面。但从仅仅是活着的目的看,如果拿找不到收入更高的工作,和没有工作相比较,低收入的工作就应该考虑。初入职场,就一心坚守一个“体面收入”的心理底线,却也是生活的勇气。 而体面这个词,还可以拆解成“一体两面”。在工资薪酬制度这个事体上,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是一个层面,那些工资过高的垄断行业如何在薪酬改革上体现政府规制的严格性、权威性和社会公正,这是同样重要的一个层面。不少人痛感没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,自然就把矛头对准垄断企业职工的高工资高福利。而其中一个大的背景则是其他许多行业的生意难做,从而平均工资水平很低 |